看手機的時間,愈長。
生活品質,愈差。
看手機,會吃掉你動腦思考的機會。上網閒逛也會。
注意觀察一下,當你把眼睛「卡」在手機上的時候,大腦有在思考嗎?
發呆,都好過看手機。不信問問賈柏斯,他會一直看手機嗎?
不罵,力量更大 汪培珽手記拾:姊姊十六歲弟弟十三歲,那年的故事 孩子做錯事,也不罵? 為什麼要用罵的? 好好說沒用啊! 所以罵就有用了嗎? 沒。 既然沒用,為什麼還是繼續罵?
父母的腦袋裡都是糨糊嗎? 剝奪孩子「靠自己」的機會,等同剝奪他們的人生樂趣。 愛和寵溺,只有一線之隔,卻不難分辨。 會使孩子習慣變差、人格變形的,是溺愛。 真正的愛,只會帶領孩子漸漸邁向成熟和獨立。
好師傅會罵人嗎? 即使你還未開口罵,孩子已能感受到你散發出來的負能量。 好的師徒關係,是讓孩子發自內心喜歡你、尊敬你,想要跟你一國。 罵孩子,不單單會破壞你們的關係,還有影響一輩子的後遺症。
這一年,她十五歲,他十二歲。 如果《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爸爸、媽媽,你們已經過了有效期限。 但生活沒有結束,親子間的故事還在進行, 效期過後,父母與孩子對話將如何流轉演變?
姊姊說:「這是青春期的快樂。你們都沒經歷過,太可惜了。」 父母有一千個理由也沒用。 能說服孩子的,是你們之間有多少心平氣和的對話。 快進入青春期,或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表面要開始叛逆了。 但叛逆的心,不等於不需要關心。 在這個階段,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 即使孩子表面不需要你,我們也要默默守候。...
別人家的孩子總笑得好可愛? 別人當媽媽都好優雅? 別人臉書的照片幸福美滿又安康? ──別傻了!當媽怎麼可能不崩潰── 如果把育兒當打怪,父母功力才剛提升, 精英怪也跟著大升級,永遠沒有終止線。
你好愛孩子。 只生一個不生了。 你好愛孩子,也好想辭職回家帶孩子, 還是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 為什麼? 這是一本百年大計之書。 它關係你的幸福指數,也關係整個國家的幸福指數。 生兩個孩子,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的幸福。 辭職回家帶孩子,也是。 人生最美的時光,就是那段日子。
放手,是門功課,需要練習 「你敢讓她去跳?」朋友從電話那頭傳來好大的問句, 語氣中頗有「這麼大的險,你怎麼敢讓孩子去冒呢」的意思。 我沒有回答,只在臉上露出一抹微笑。
「小孩快要讓我抓狂了。請問:理智斷線前的三秒鐘, 我可以做什麼防止自己不理智的行為和言語? 假想一下:一年後,地球就要毀滅了。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的孩子對他的孩子,也抓狂大吼大叫。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老了,換成孩子對你抓狂大吼大叫。 我猜,第三個,最有效。 多數父母都知道怎麼教小孩 我們缺少...
★韓國上市一個月,熱銷20,000本。 ★YES24網路書店,9.6顆星好評! ★超過10,000件心理諮商個案的人氣心理師★ 現在開始,是母親和女兒都要「活出自己」的時代。 「為什麼母親在傷心時,不對兒子而是向女兒訴苦?」 「為什麼母親看到女兒幸福時,除了欣慰卻也有些嫉妒?」 ...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作者、薩提爾親子情緒專家李儀婷最新力作 ★讀懂孩子的情緒,化解親子戰爭,讓孩子在父母的愛與理解中茁壯
「你不要這麼沒耐心嘛。」先生說。 我當時沒反駁,只是默默聽著。 坐在床緣的我,突然有種好大的失落感,久久不能平復。 因為我知道,我真的很不應該這樣對孩子。 汪培珽手記 姊姊十二歲半,弟弟十歲,那年發生的故事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
她啟發了多位矽谷傳奇人物,包括賈伯斯。 她的三個超高成就女兒登上《時代》雜誌,力挺媽媽的教養哲學。 她在全球最競爭的學區教書,累積近四十年第一線經驗。
學會安頓自己,好接納全部的你 同理彼此,實踐親子間最堅定的愛 蒙特梭利專家、 暢銷書《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作者羅寶鴻全新著作
我們從上一代獲得的教養,以及那些教養方式對我們養兒育女的影響,也可能是我們在面對孩子時,可能會犯下的錯誤。本書作者菲莉帕身為心理治療師,有機會觀察親子關係是如何變調的,以及如何讓它恢復正常運作。這包括如何處理你和孩子的感受;如何傾聽孩子,以便更瞭解他們;如何與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繫,而不是陷入令人疲憊的...
我們不該小看孩子受到的壓力和創傷, 因為即使是無心之舉, 也有可能為孩子帶來無可磨滅的影響
看電影、看書、爬山、健行、找朋友喝茶、煮飯、做餅乾、騎車、散步、聽音樂、看話劇、陪孩子玩耍、陪老人聊天、畫畫、打鼓、唱歌、做衣服、織毛衣、談戀愛、做義工、走路上下班、做瑜伽、閉目養神、買禮物送誰、寫卡片感謝誰、幫你愛的人捏捏背、說笑話給關心你的人聽…… 值得做的事,多到只怕時間不夠。
很多好創意,都來自發呆時間。還有,休閒或休息。
如果太依賴網路,漸漸地,你會失去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汪培珽手記六,說的是姊姊十四歲、弟弟十一歲,那年的故事
我盡量拖延孩子接觸3C產品的時間
打算能拖多久算多久
十四歲,姊姊有了手機
那是先生的錯,他背著我買
姊姊還不敢拿,來問我
我一時心軟,先生只是想「疼」小孩
我一時心軟,孩子會好失望
如果時光倒回
我會不惜一切,搶回那隻手機
不管他們有多怨恨
或是
至少我會改變「戰術」
只給姊姊一隻「只能講電話」的手機
她的青少年歲月
從手機和網路上失去的
比得到的,多很多
有一天,她會明白我在堅持什麼
一定有那麼一天
汪培珽的手記,說的都是日常生活裡的小事
當初我不知道,孩子小時候,竟然可以可愛到這種地步。
如果誰能事先告訴我,我會多一百倍去珍惜那段美好的時光。
而且,那時候他們好愛媽媽,跟青少年比起來,至少多愛一百倍。
所以那段時光,就是100 x 100的美好。
某一年的某一天,等你回頭去翻孩子小時候的照片,會想起我說過的話。
*
延續作者一貫的風格,寫出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之間的點點滴滴。
文章趣味雋永,在平凡的日子中充滿幸福感。
書中有一句話非常有意思:「感情是有階段性的。」
*
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叛逆、交朋友的煩惱、3C產品的誘惑……小孩漸漸長大後,不再分秒黏著父母,做父母的要如何適時放手,卻又不能完全放任的矛盾,作者以自身觀點出發,透過不斷與孩子磨合的過程,有了一套標準,叫做「愛」。
愛能包容,願意打開心去理解與傾聽,能接受對方的不完美。但愛並不是溺愛,作者心中自有一把尺,這套標準雖嚴格,卻最能助益孩子養成學習與負責任的態度。孩子的未來是他們自己的,但成年之前的習慣培養,父母才是關鍵的角色。——一朝晴雨
*
這本書一上市就買來,已經反覆看過幾次了,身為兩個孩子(現在6y.8y)的母親,我不得不為他們把關,同時也為我自己把關。大人都深(身)陷手機的無形監獄,更何況小朋友,真的很難拒絕智慧手機的「保母」功能。
我在教育界服務,十幾年間,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一旦擁有智慧手機,從此一去不復返(比較沒那麼小孩子氣、沒那麼童真吧),每個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還要分些時間給手機,小朋友被弄得更忙(茫)。本書只有一部份在談手機問題,但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大多數的父母都不自覺,就給了孩子手機反正大人要換機,或順便舊機放著可惜,或是獎勵,嗯,手機是一種獎品嗎?或是其他小孩都有那我家小孩也要有。——吳佳慧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