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時間,從希臘古羅馬時代到現代,義大利美食的漫漫演進長路。不只讓讀者看見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作者也細心準備了特色美食的食譜,讓讀者真正食指大動。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這次,芭芭拉.德米克聚焦在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阿壩, 探究今日在中國邊緣生活的藏人,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 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橫跨歐亞大陸、融合數十民族的飲食特色,透過食物、茶酒的稜鏡,對俄羅斯十二個世紀以來飲食文化的探索,帶領讀者一窺俄羅斯此一北方大國的飲食風貌,呈現了俄羅斯飲食歷史的複雜、古怪與趣味。
一項傾國之力的文明試驗,一股不願被世界拋下的恐懼 漢字書寫 ◆ 科技革命 ◆ 權力運作 中文輸入法的起源,人機互動的先聲 現代資訊科技史上最重要、卻被誤解最深的發明 挑戰字母文字霸權 化不可能為可能 跨越五千年障礙 具有顛覆意義的技術創新 中文打字機的誕生,就是現代中國崛起與壯大...
想要了解西班牙歷史,必須透過享用西班牙食物,而最佳享用之道,就是閱讀這些食物的歷史,眼花繚亂的tapas、千變萬化的燉飯、火辣巧克力、野性伊比利火腿,綜觀時間,縱橫空間,尋找西班牙飲食特色的起點、演變,與來自各地方、各民族的影響,西班牙美食,並不只是小菜一碟。
印度擁有多元的風土氣候、種族語言及習俗信仰,飲食文化裡更蘊含豐富的宗教、哲學意涵,印度人看重食物的意義,視之為身分認同的標記物。本書綜觀史前時至當代印度社會的烹飪文化,帶領讀者一同領略印度別具風格的美食滋味。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
眾所周知,法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優雅、最精緻的美食,但這種聲譽和烹飪風格是如何演變而成?本書梳理了十數個世紀以來的烹飪歷史,融入了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神話和故事,從羅馬高盧的乳酪、中世紀到現在的麵包辯論等,及法國飲食在創造法國民族認同中的作用,爬梳出法國文化數世紀以來,如何藉由書寫和表現食物的能力,...
★繼政治思想史大師蕭公權後 第二本暢銷於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歷史三千年,蘊含著複雜多元的文明,然而「中國」是什麼?如何形成開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否為大一統概念的延續?迄今仍是常被忽略的課題。本書從歷史事件、思想家言論、經典文本與注疏等素材,議題式探究時代、人民與政治思想間如何拉鋸與磨合,如何以...
第一本以華人為主體的感覺史專書 ★ 強精固本,滋補升級 ★ 新版增加:戰後臺灣的壯陽藥發展史 西方妙藥大舉入侵,枯幹逢春,不可能這麼有效吧! 鱸鰻、蛇肉、鹿茸、雞佛,全都給我來一點! 阿公80老風流,就靠一針賀爾蒙? 為性事所苦的人們,何時才願意求診醫生? 威而鋼問世前的中...
後疫情時代,所有人都該讀的漫畫醫學小史 法國心臟權威說幽默故事,這樣學,一點也不難 疫苗|幹細胞|藥物晶片|心臟支架|基因療法|仿生眼|器官移植…… ●嚴肅科學+幽默故事,第一本以漫畫呈現的醫學史● ●法國熱銷6萬冊,三度改版,最受讀者歡迎的國民醫學史●
一個被忽略、淡忘的部落民族, 從北方的弱小部落聯盟,逐漸發展成代表東方大陸的強大帝國, 讓中原政權對其俯首稱臣,甚至成為了西方世界心中的「中國」。 屬於草原王朝的故事,就從「白馬」和「青牛」的相遇開始說起……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精選,《柯克斯評論》、《書單》星級書評 ★Amazon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選書 ★Amazon 4.6星、權威書評網站Goodreads 4.29高分好評
「歡迎你來我家玩,但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飯」 一位瑞典症候群男子的日常讀本 除了IKEA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關於瑞典,你還知道什麼?
蝙蝠俠,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英雄。 這位畢生懷著雙親死亡創傷的富家子,究竟如何成為英雄? 為什麼這陰鬱深沉的角色能席捲全世界流行文化,電影一再重啟呢?
橫跨數百萬年,涵蓋全球 人類傳染病的宏觀歷史巨著 微生物終究會適應人類創造的新環境 那些最嚴重的威脅,有可能我們根本看不到它迎面而來 了解傳染病的歷史,關乎你我未來的命運
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作息指標, 每個節氣有三候十五天,每一候各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本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 ●一年起始的節氣不是立春是小寒? ●吃尾牙是臺灣特有的習俗?在何時出現?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跟哪個節...
《疼痛帝國》的故事始於同為醫生的三兄弟,雷蒙德、莫蒂默和精力充沛的亞瑟.薩克勒,他們撐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窮困潦倒及駭人聽聞的反猶太主義。亞瑟曾在一間野蠻的精神病院工作,他找到了更好的治療方式,並針對藥物治療進行創新的研究。他在廣告行銷方面也很有天分,尤其擅長行銷藥品,還買下一間小型廣告公司。
《衛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好評推薦 二○一八年飲食作家公會大獎 十六世紀英國為尋找食物開始探索海洋、同時建立帝國。在此過程中,英國人消滅原住民人口,改變地景與農業系統;殖民地的精英餐桌上,擺滿宣揚國族威信的工具;植物的遷移,促成新舊大陸農作物的哥倫布大交換,這些發展所交織的食物網創造出真...
瑪格麗塔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或米其林餐廳,對美食家來說,義大利已經成為聖地。本書主要就在探討大眾對義大利美食的痴迷,以及義大利美食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形式。
幾個世紀以來,義大利等地中海國家常常必須對抗糧食短缺,戰爭,入侵和不利的農業環境。由於缺少肉類和奶製品,因此發展出依賴穀物、豆類和蔬菜的美食之路,直到一九五○年代後期,經濟發展才使得大多數義大利人能夠負擔得起更多樣化的飲食。作者爬梳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新的包裝、保存技術、大量生產以及更複雜的運輸和分配系統,使該國人口對食物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飲食的歷史不能只簡化成外在的層次,生活物質文化中的科技與科學、日常的儀式與必須品、品味的形式都緊扣飲食的歷史。本書將同時檢視美食學的歷史,也就是食物在歷史上如何被看待、談論、呈現。討論的內容包括:最早出現在希臘城邦時期的西西里島的幾篇食評,如何誕生;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的作家如何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化為概念,探討食物對身體的影響;以及,在義大利統一之後,出身羅馬涅地區的商人佩雷格利諾.奧圖西(Pellegrino Artusi),如何塑造出新的語言來談論烹飪。不過,要了解義大利複雜的食物史,還必須討論在文化層面上,製造、分配、消費的經濟議題。
作者簡介|
法比歐.帕拉薩索利(Fabio Parasecoli)
羅馬人,曾為專門介紹義大利紅酒與美食的暢銷雜誌《紅蝦》(Gambero Rosso)工作。目前是紐約市新公眾參與學校食品研究計劃的副教授兼協調員。他的研究主題是探索飲食與文化政治之間的交互影響,特別是傳統、媒體與設計,,著作包括《咬我:飲食和大眾文化》(Bite Me!Food and Popular Culture)、《盛宴:美國的食品,電影和文化公民》(Feasting Our Eyes: Food, Film,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the US,與勞拉.林登菲爾德合著)》以及《歐洲烹飪文化概論》(Introduction to Culinary Cultures in Europe)。
推薦人:
Solo Pasta主廚 王嘉平
美食作家、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Liz 高琹雯
飲食文化研究者 徐仲
旅義作家 楊馥如
媒體好評:
對於義大利美食地理背景的精采分析,使本書更為豐富獨特。
──英國美食作家吉蓮.雷麗(Gillian Riley,著有《牛津伴讀:義大利食物篇》(The Oxford Companion to Italian Food)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指南中,帕拉薩索利帶我們回顧義大利與食物的關係,並追溯到羅馬人,討論了橄欖油的起源以及沐浴在陽光下的番茄的重要性……交織在書頁之間的故事,對於任何初入行的鑑賞家或一般美食家來說,都是重要的基礎。
──《義大利雜誌》(Italia Magazine)
這本宏觀的書籍討論了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義大利歷史背景下的食物及其相關習俗。帕拉薩索利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和地域,經歷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用各種軼事和歷史花絮來描述這個故事,例如從中世紀是否出現食物短缺,到二十一世紀女權的變化如何導致飲食分量的調整。
──《選擇》(Choice)
帕拉薩索利顯然熱愛食物,他深思熟慮地探討義大利食物的大問題,例如:為什麼義大利食物(如麵食,葡萄酒和奶酪)種類繁多?在特色食材和菜餚方面,義大利與地中海其他地區之間的歷史關係是什麼?非義大利人長期以來對義大利食品有哪些神話和刻板印象,這些神話有什麼文化目的?
──《義大利的美國評論》(Italian American Review)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