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書評盛讚
從尼安德塔人如何紡紗,到近代社會衣著的形塑,
自人類紡出第一條線為始,
紡織品成為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重要因素!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雄踞美國亞馬遜「美食史」、「咖啡與茶」雙料冠軍! 《紐約時報》經典暢銷巨作! 【獨家收錄】作者私房話:寫作靈感、內文拾遺、常見問答!
《疼痛帝國》的故事始於同為醫生的三兄弟,雷蒙德、莫蒂默和精力充沛的亞瑟.薩克勒,他們撐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窮困潦倒及駭人聽聞的反猶太主義。亞瑟曾在一間野蠻的精神病院工作,他找到了更好的治療方式,並針對藥物治療進行創新的研究。他在廣告行銷方面也很有天分,尤其擅長行銷藥品,還買下一間小型廣告公司。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敵國形成的世界史,掌握20組敵對國關係、看懂37張地圖布局, 德國vs法國、中國vs印度、以色列vs阿拉伯…… 複雜的全球局勢瞬間理解
西元六三二年,在經歷了將近二十年艱辛的佈道與抗爭,正當伊斯蘭如旭日東升之際,六十三歲的穆罕默德突然倒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穆罕默德的九位妻子沒有為他留下一名男嗣,他生前亦無指定繼承人。誰將在先知之後領導大家,成為最迫切的問題。 到底誰有權接下穆罕默德的棒子,成為新一代的領導人。是代表阿拉伯傳統...
橫跨數百萬年,涵蓋全球 人類傳染病的宏觀歷史巨著 微生物終究會適應人類創造的新環境 那些最嚴重的威脅,有可能我們根本看不到它迎面而來 了解傳染病的歷史,關乎你我未來的命運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貫串一個傑出民族、文明和語言的宏大歷史, 將一千五百年前的沙漠詩歌與今日的國際情勢、戰爭創傷相互串聯── 著名阿拉伯語學者、當代旅行文學名家旅居阿拉伯世界近四十年 提姆•麥金塔―史密斯傾力巨著 跨越三千年、三大洲,理解中東與阿拉伯世界必讀之作!
當代中東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為何成了中東世界的代名詞? 1979年為什麼是中東歷史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1979年,伊朗革命、麥加禁寺圍困事件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相繼發生。金姆.葛塔在《黑潮》中,透過廣泛而細膩的調查,詳盡剖析這三件關鍵大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對西亞地區往後的歷史...
六千年前的歐亞大草原並非蠻荒之地,而是印歐文明的起源地! 草原居民駕著猶如現代跑車的四輪車、馬戰車,循著大草原四處移居, 無形中推動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演化,開創最早的「全球化」時代!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
本書作者席代爾主張,統一其實不利於制度競爭與經濟創新。如果人類過去從未逃離大一統帝國,那很可能就不會出現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今天的我們也無法逃離無知、壓迫、匱乏與疾病。 換句話說,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千年分裂,正是歐洲日後在十七、十八世紀得以率先走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如果羅馬帝國沒有滅亡,或者羅馬式大...
從一位小人物的生平,看到整個世界:大英帝國最強海軍的幕後,文書、補給、眷屬生活是怎樣安排的?近代以前的洲際貿易網絡,如何漸漸被帝國官僚與戰爭機器取代?十八世紀,洲際之間的移民如何發生?又如何影響了家庭?女性走向邊疆社會的經驗,怎樣改寫了她們的生命故事?帝國會給予,也會奪取!個體商人、奴隸、女性,又是...
這是一種由少數商人組成的壟斷經濟。受到十字軍東征的帶動,義大利半島的城市大發戰爭財的同時,逐漸引領歐洲走出中世紀的框架與低迷,其中號稱「東地中海女王」的威尼斯是最為人關注的成功案例。然而,後來何以威尼斯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讓位給北方的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交棒給倫敦、倫敦被紐約取而代之?一個城...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這次,芭芭拉.德米克聚焦在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阿壩, 探究今日在中國邊緣生活的藏人,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 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一場由氣味引發的嗅覺革命 近代歐洲社會感官之旅 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代表作 臺灣首度法文直譯中文本 知名作家徐四金創作《香水》的靈感泉源 腐臭瘴氣帶來警覺,花朵薰香賦予歡愉 透視人們如何藉此建構自我認同、區分身分階級、甚至防疫保命, 從不同氣味的認知與感受,走...
流亡的國王、帝國主義者、自負的探險家、考古學家、 傳教士、間諜、地圖繪製者、藝術家、嬉皮以及狂熱登山者 一步一腳印詳實探究喜馬拉雅山的歷史、政經沿革 全方位書寫世界最高峰民族和冒險的重磅史詩著作 入圍2020年達夫.庫伯獎、2021年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 亞洲藝術報年度選書
從青銅時代至今日局勢,理解中亞史重磅經典之作 顛覆游牧民族=野蠻人的刻板印象 中亞的璀璨文明,照亮了整條路上絲綢之路 絲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歷史 ★ 榮獲美國出版協會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
第一本爬梳咖啡種植與全球貿易關係的經典著作 「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歷史」、「社會政治分析精細」、「資料豐富的原創性研究」 《波士頓環球報》、《經濟學家》、《衛報》、《出版人週刊》等全球媒體齊聲讚譽 從十六世紀歐洲首次記載咖啡為始,不過四百年,咖啡席捲了歐陸與美洲,成為人們的日常飲品。資本...
★西班牙出版史上最成功的非文學類書籍!暢銷破40萬本,全球發行超過30種語版! ★榮獲「西班牙國家散文獎」及諸多重要獎項肯定! ★2020年西班牙書店推薦獎!眾口同讚:疫情封城期間,讓人最安於室,只想賴在沙發上看的書!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段挑戰上帝的歷史。 當西方世界越來越質疑宗教時, 為什麼人們的直覺思考仍受它的意涵所影響? 無論你相不相信耶穌死而復生, 你所處的文明世界,基督宗教的痕跡與影響都無處不在。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衛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好評推薦 二○一八年飲食作家公會大獎 十六世紀英國為尋找食物開始探索海洋、同時建立帝國。在此過程中,英國人消滅原住民人口,改變地景與農業系統;殖民地的精英餐桌上,擺滿宣揚國族威信的工具;植物的遷移,促成新舊大陸農作物的哥倫布大交換,這些發展所交織的食物網創造出真...
位處帝國門前,烏克蘭人如何昂首挺立、追求自由與尊嚴? 在強權環伺中,烏克蘭人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面對歷史的苦難,他們淬煉出團結、勇氣與韌性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傾力之作 橫跨兩千年的壯闊史詩,值得臺灣借鏡的血淚歷史
★「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得獎作品 ★「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 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 棉花帝國自始即為長年以來,全球奴...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書評盛讚
從尼安德塔人如何紡紗,到近代社會衣著的形塑,
自人類紡出第一條線為始,
紡織品成為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重要因素!
人類歷史有多長,織物的歷史就有多長。紡織品與紡織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結晶,也是人類歷史的象徵。從上古時代農業社會興起時,人類種植的農業作物,從農業作物中紡出細細纖維,創造了遮蔽身體的布料,也開創了文化與歷史的航程。
隨著工業發展、數學邏輯的創新,人們對於紡織的技術也逐漸加強。對紡織品的渴望,使商人跨越大陸、水手橫渡海洋,推動了人類走向世界,促進了與遠方人們交流的可能性。古羅馬的貴族穿著中國的絲織品、紡織業的蓬勃促使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的出現源自於對紡織品的需求……紡織交流傳播了阿拉伯數字與複式記帳法,產生了金融機構、孕育了跨洋黑奴貿易,全球貿易就在此之下不斷膨脹。
紡織技術的創造與創新,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擁有無法抹去的地位,織品的故事涵蓋了美麗與天賦、過度與殘忍、社會階序與微妙的變通、和平貿易與野蠻戰爭。近代以來的技術革新、化學發展,甚至是電子產業的創新創立,都為織品的技術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與挹注。
然而,從人類誕生之始便與歷史交織的織品,是如何被視為習以為常?它們是如何在歷史中無所不在又處處不可見?對織品的渴望又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成為身份地位、時尚流行的象徵?此書從上古一路爬梳到近代的產業發展,從微小又不被重視的織品,探究世界在織品的命運之輪運轉之下,如何編織成一部部文明的成品。
聯合推薦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馮亞敏 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創辦人
「無論文明的進程走到哪個階段,織品總是包裹著生活。環繞著織染的故事,纏繞著糾結不開的歷史紋理。作者巧手裁製,值得讀者珍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國棟
「內容廣泛……作者非常擅長強調紡織品如何真正改變世界。」
──《華爾街日報》
「我們踏上了一段史詩般的、多變的旅程,就像絲綢本身。」
──《紐約時報》
「內容迷人和廣泛……這是一個引人入勝題目,著重織物在人類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出版人週刊》
「從石器時代到矽谷,織品始終是世界歷史的要角。維吉妮亞.波斯崔爾對於這個主題的知識淵博,但她傳遞知識的筆觸輕盈,一如織布機上的潘妮洛普(Penelope)。這本書雄心勃勃、淵識博學又引人入勝,閱讀起來既是教益,也是愉悅。」
──貝瑞.史特勞斯(Barry Strauss),《羅馬十帝》(Ten Ceasars)作者
「維吉妮亞.波斯崔爾創作了一部迷人的織品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的開端,說到現在和未來──從野草拔取的最早植物纖維,到線條內嵌電腦晶片的合成織物。你說,我們為何應該探討區區布料?正是由於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角色愈來愈吃重,我們卻以為理所當然……本書研究紮實、可讀性高,是不折不扣的款待。」
──伊莉莎白.巴伯(Elizabeth Wayland Barber),《女人的工作》(Women’s Work)作者
「一部迷人、出人意表、文筆優美的技術、經濟、文化史,經由人類最不可或缺的製造物──織品的線條而述說。我愛它。」
──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創新如何作用》(How Innovation Works)作者
「技術的故事是人類巧思的故事,而織品的故事彰顯得再清楚不過:最早的技術,超越了我們普遍以為的『技術』。正如波斯崔爾所述,和許多技術一樣,我們在大量享用它們時,卻遺忘了它們的由來;她的著作將我們對於每天使用,卻渾然不知的這項技術之記憶歸還給我們。」
──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sen),網景(Netscape)與安德里森─霍洛維茲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共同創辦人
「維吉妮亞.波斯崔爾刻劃出了全球各地人們解決種植纖維、紡紗、織布,並為織物賦予斑斕色彩等問題的巧思。本書不只令讀者對每天與我們為伴的織品大開眼界,也對於製造者的非凡技藝大開眼界。」
──珍妮.巴爾福─保羅(Jenny Balfour-Paul),《靛色》(Indigo)作者
「這本書是我閱讀過,關於織品歷史最扣人心弦的著作之一──風趣、研究紮實,充滿了我從來不知道的趣事,即使我對於紡織技術頗有涉獵。(你知道呢絨商的信用狀協助建立了歐洲早期銀行體系嗎?或者苯胺染料是有機化學最早的用途之一?)要是你覺得伊莉莎白.魏蘭.巴伯的《女人的工作:最初兩萬年》很有趣,這本書就會讓你神魂顛倒。我愛它。」
──邱恬(Tien Chiu,音譯),編織者、教師、《精益求精》(Master Your Craft)作者
「波斯崔爾這部高明、博學、令人著迷的著作,述說了人類巧思的故事……她深刻的故事是關於容許進步的自由。如今,奴隸、農奴和紡織工人的後裔,都有了裝滿衣櫃的美麗衣裳,還有禦寒的衣服,這場自一八○○年以來的大富足(Great Enrichment)增長了三十倍。」
──戴爾德麗.南森.麥克洛斯基(Deirdre Nansen McCloskey),「資產階級時代三部曲」作者
「本書文筆清晰、完全易懂,為織品開創了全新的世界,以同等熱情說明最古老的出土織物,以及讓身體涼爽的最新高分子混合物(後者不像織品數千年來讓身體暖和)。」
──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西元一千年》(The Year 1000)作者
「這本書比我在大學上過的任何一堂紡織科學或紡織史課程都更迷人,也更能增廣見聞。波斯崔爾將製作與操控細繩(線)的千萬年時間,濃縮成了一部淺顯易懂的讀物,不論你知不知道它的發明或當今生物工程研究都能讀懂。她將個人經驗交織於其中,也訪問了歷史學者、電腦程式設計師、科學家、織品考古學者、以及當代和原住民工匠,並深入織品實驗室和製造工廠的幕後。讀完本書之後,我感到自己宛如漫遊了世界千百年,用織物當作貨幣和財富。我打贏過以織品為名義的政治戰。我既為之反胃,也受它療癒。如今我則是發明家,運用化學方法合成有益於環境的織物。我對於織品如何締造世界的感謝與理解都大大提高了。」
──瑪莉蓮.莫菲(Marilyn Murphy),布料之路(ClothRoads)共同創辦人、交織(Interweave)前會長
「無論哪種纖維藝術家,都準備好經由一本紡織史的新書,來場刺激的閱讀吧!維吉妮亞.波斯崔爾的新書,會以出人意表的途徑,翻轉你對織物和文明的舊想法。全書各章大致與紡紗、編織、染色等個別紡織過程相關,作者指出,織品是我們的記數系統、銀行業、貿易、科學之基礎。本書充滿了個人的故事,他們因著對紡織過程的敏感而創新了整個體系。作者實際上在寫作本書之際學會了紡紗和織布,她的說明與圖解很準確。本書搭配了豐富的照片和插圖,並且包含了詳盡的書目。非常推薦。」
──愛麗絲.施萊恩(Alice Schlein),編織者,《網路織紋》(Network Drafting)與《織像素》(Woven Pixel)作者
「這本書記述了那些逐步積累的艱鉅創新,它們讓織物在我們的舒適、文化認同,以及我們對可編程功能的依賴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時,社會的織理看似襤褸,但依據織品的全球性質,得知所有文化都共享同一套經驗,仍令人寬慰。波斯崔爾提醒了我們,我們全都被五彩繽紛的線編織在一起。」
──蘇西.泰勒(Susie Taylor),藝術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