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百週年紀念版
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梁啟超,
引領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
賦予歷史新的形象與任務,
為傳統史學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理解新疆的重要研究,揭開再教育營真實狀況 探究極權統治的再進化 面貌、聲音、行為、情緒,高科技監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握人類 這一切不只來自中國,更來自美國矽谷與西雅圖 人性在監控下的扭曲及兩難,無所遁形
★「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得獎作品 ★「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 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 棉花帝國自始即為長年以來,全球奴...
這本書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 「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出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本書提出歷史教育的三項基本要素:文本閱讀、證據概念、問題探究。書中不僅剖析歷史閱讀的基礎、試述文本證據的推演,還延伸提示如何帶領探究課程。作者長期關注英、美等國與臺灣的歷史教育,其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嚴謹的學術考證,以及富含多年教學的實務經驗,期盼能引領讀者從史學的萬千文字中尋得關鍵,一同培養歷史思...
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家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本書從中國醫療史上的幾個議題出發,透過社會風俗、醫療技術、臨床病徵的探討,叩問「什麼是生命?」的核心命題。並期待藉由探索個體生命觀與整體文化不朽活力,將歷史學普及於大眾的內在與生活。
本書觀察中國國家與宗教關係、政治與經濟關係(即財政措施)、國家與工業化關係,探討如何將中國史整合進全球史,掌握到貫通多元地區而形成今日複雜世界的全球連結,以此取代侷限化的歐洲在全球歷史變遷分析中的地位;並透過連結討論「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環境議題,觀察歷史中的行動者之能動性及其運用,是如何有意識或無...
本書探討唐宋之際思想巨變的起點:安史亂後的儒家復興,尤其著重文人與儒家復興的關係;全書分為「總說」和「分論」兩部分。「總說」一篇為針對中唐思想變化起源與性質的大規模、長時期、結構性論述。「分論」九篇則是相關具體問題的探討,內容涉及中古心靈的基調,六、七世紀(南北朝末期至唐初)的思想狀態,安史亂後的文...
跟著薛仁明讀《史記》,成王敗寇之間,打天下的道理竟與為人處世的門道件件相通;原本散盡家財只為刺殺秦王、面對黃石公的刁難氣得想暴打對方的毛頭小子張良,最終洗盡驕氣變得從容;喜歡捉弄他人,參加宴會時沒帶禮金也大剌剌謊報數字,還坐了上座的無賴劉邦,關鍵時刻卻有那麼強大的韌性與能量……一個個古人讀來與我們如...
新資料●新觀點●新方法 歷史課本沒有告訴你的事 ★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毛筆字才是? ★「中原」在哪裡?為什麼華人自稱「炎黃子孫」?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先生,「家」在何方? ★為什麼夏商周三代王朝更迭如此相像? ★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在長江?
本書以歷史家為主軸,自諸多著作中挑選精彩的篇章,引領讀者一探究竟,希望讀者能因此知悉歷史的結構和方法,成為學習歷史的基礎,亦能從大史家在文章中闡明人世間的某些道理,感知其終極關懷。
五四運動百週年紀念版
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梁啟超,
引領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
賦予歷史新的形象與任務,
為傳統史學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如果說梁啟超先生發表於1902年的《新史學》吹響了『史學革新』的號角,那麼《中國歷史研究法》則是這一革新的成果。」
梁啟超明確了史學的目的在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借鏡,
「史學的讀者應為社會一般民眾,而非權力階級」。
他的史學思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
本書歷經百年,仍為史界重要入門書。
本書是由《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二書合為一冊而成,可說是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梁啟超先生在自序中開宗明義,說明中國史書浩瀚如海,總計不下數萬卷,不可不讀,又不可能全讀,因此提出多年研究歷史的方法作為引導,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為中國史學開創諸多領域。
卷一〈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重新論述了史的意義和範圍,回顧並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就建立新史學提出主張。卷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重點則在講述如何作專史。另外,中國史家常論因果,但梁啟超認為史學乃人之跡,而人心變化多端,因此提出以「互緣」式的了解去取代因果論,認為更能掌握歷史的脈動。
傳統史學多在服務當權者,但梁啟超明確指出,史書應為今人或後人所作,史學的讀者應為一般人;歷史應裁抑主觀忠於客觀;史學不能只敘述,還必須說明和推論;作專門史不僅要有史學的素養,更要有各該專門學的素養。凡此,都足見何以在百年之後,梁啟超於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在史學界仍有殿堂級的價值。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
為康有為授業門生;清末鼓吹變法,曾主辦《時務報》、《新民叢報》等。民國成立後,任司法、財政總長等職,並曾任教北京、南開、東南、清華等大學國學研究所。
著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先秦政治思想史》、《飲冰室文集》等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