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旅遊魂,它只指引你前往莫希托酒吧與雪茄鋪;
忘掉學術歷史,它們玩弄你對哈瓦那衰敗景象的浪漫觀感;
也忘掉媒體,它們運用過時的濾鏡,分化你對這座島嶼的認知。
★★非關政治強人,你不曾聽聞過的古巴人真實故事;真正感受古巴,就要聽他們親自發聲★★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位處帝國門前,烏克蘭人如何昂首挺立、追求自由與尊嚴? 在強權環伺中,烏克蘭人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面對歷史的苦難,他們淬煉出團結、勇氣與韌性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傾力之作 橫跨兩千年的壯闊史詩,值得臺灣借鏡的血淚歷史
伊朗,曾經的波斯霸主、伊斯蘭世界中心, 近年卻被指控為宗教狂熱、恐怖主義的溫床。 1979年革命後,從世俗政府走向神權統治,從親美走向反美, 近年更因核協議與勢力擴張受國際關注, 究竟伊朗人民在想什麼,又真的想往哪裡去?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從高棉帝國崛起到日本帝國殞落, 亞洲七大帝國的興衰起落。 由世界知名傑出學者組成撰述團隊, 仔細審視亞洲七大帝國在形塑當今世界文明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曾經雄霸一方的亞洲,是否可能再次偉大?
【歐洲戰後的歷史發展,給予台灣讀者的四點反思】 一、了解這段歷史,才能理解歐洲對中國的綏靖態度。 二、國家是討論的根本,唯先有「國家」,才能談「超國家」組織。 三、民主體制要靠決心與實力守護,沒有民主,就沒有自由。 四、唯有落實轉型正義,是個「正常國家」,再來思索走向「福利國家」...
最全面、最完整,寫給當代與未來的新英國史 一座與外隔絕的邊陲群島,如何成為海上霸主與世界大國? 一提到英國,你會想到什麼? 倫敦鐵塔、皇家衛兵,果醬司康、炸魚薯條,披頭四、哈利波特, 高貴優雅的英國王室,還是支配世界四分之一土地的日不落帝國? 除了老掉牙的歷史事件和王室八卦祕辛,你應該認識它更多!...
貫串一個傑出民族、文明和語言的宏大歷史, 將一千五百年前的沙漠詩歌與今日的國際情勢、戰爭創傷相互串聯── 著名阿拉伯語學者、當代旅行文學名家旅居阿拉伯世界近四十年 提姆•麥金塔―史密斯傾力巨著 跨越三千年、三大洲,理解中東與阿拉伯世界必讀之作!
當代中東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為何成了中東世界的代名詞? 1979年為什麼是中東歷史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1979年,伊朗革命、麥加禁寺圍困事件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相繼發生。金姆.葛塔在《黑潮》中,透過廣泛而細膩的調查,詳盡剖析這三件關鍵大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對西亞地區往後的歷史...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
六千年前的歐亞大草原並非蠻荒之地,而是印歐文明的起源地! 草原居民駕著猶如現代跑車的四輪車、馬戰車,循著大草原四處移居, 無形中推動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演化,開創最早的「全球化」時代!
從青銅時代至今日局勢,理解中亞史重磅經典之作 顛覆游牧民族=野蠻人的刻板印象 中亞的璀璨文明,照亮了整條路上絲綢之路 絲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歷史 ★ 榮獲美國出版協會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
流亡的國王、帝國主義者、自負的探險家、考古學家、 傳教士、間諜、地圖繪製者、藝術家、嬉皮以及狂熱登山者 一步一腳印詳實探究喜馬拉雅山的歷史、政經沿革 全方位書寫世界最高峰民族和冒險的重磅史詩著作 入圍2020年達夫.庫伯獎、2021年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 亞洲藝術報年度選書
本書作者席代爾主張,統一其實不利於制度競爭與經濟創新。如果人類過去從未逃離大一統帝國,那很可能就不會出現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今天的我們也無法逃離無知、壓迫、匱乏與疾病。 換句話說,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千年分裂,正是歐洲日後在十七、十八世紀得以率先走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如果羅馬帝國沒有滅亡,或者羅馬式大...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段挑戰上帝的歷史。 當西方世界越來越質疑宗教時, 為什麼人們的直覺思考仍受它的意涵所影響? 無論你相不相信耶穌死而復生, 你所處的文明世界,基督宗教的痕跡與影響都無處不在。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走過血色大地的死亡深淵,更要看見東歐如何重獲新生 認同糾葛 × 族群劃分 × 帝國邊陲 × 宗教歧異 × 國家神話=一本東歐版《想像的共同體》 波蘭、立陶宛、白羅斯、烏克蘭──── 四個東歐民族,四百年歷史經驗, 無數次探究「我們是誰」的實踐,哪些值得臺灣人借鑑? 800萬人次聽講的東歐史...
雅典從來不模仿他人,只能成為他人的典範。 ◎翻譯名家梁永安先生精心翻譯之作,2017年隆重上市 ◎成大系主任翁嘉聲教授專文導讀 古希臘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發展出人類最早的民主制度。 其中奉祀雅典娜女神的帕德嫩神廟,更是西方世界民主、理性、藝術之象徵。 今人相信雅典人重視經驗過於信仰,是個人重...
全球跨度的深入探索,世界史最有力的全新詮釋 爭奪食糧烹調成強者盛宴,控制飢餓是征服人民的關鍵 國家權力的槓桿,如何撐起一座全球貿易的穀物糧倉?
「一段壯觀、灼熱的歷史,揭示了勇敢的猶太婦女成為抵抗戰士的非凡成就。」 ──奧斯卡最佳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書評盛讚 尚未出版就被奧斯卡最佳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買下電影版權 花費十年,挖掘出二戰時期最刻苦銘心的故事
在首部曲《黎明的守望人》中,作者瑪雅‧加薩諾夫教授透過小說家康拉德的人生經歷與文學作品,探索19到20世紀動盪轉變的全球化時代。但為何是康拉德?其實康拉德的名著的《黑暗之心》曾被質疑,認為那是一種帶有白人歧視眼光的作品。但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卻認為這本書可以反映出殖民帝國裡的白人到底在想些什麼。康拉德值...
文明即是「脫野蠻」? 英國社科學院院士、重量級歷史學家 基思.湯瑪斯爵士 作品首度登「台」 我們以為自己對「文明」的概念/反思已經知道夠多,但歷史學家總能打撈、組合並展示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歷史材料,引人更進一步省思!
2021美國出版者協會PROSE哲學獎得主 全球學者.各大外媒一致好評 「精雕細琢引人入勝」「充滿雄心壯志」「大膽顛覆標準敘事」「迫切而深具說服力」 疫情時代政府強制戴口罩、實名制,侵犯自由的質疑聲不斷; 社會貧富差距與日俱增,追求自由似乎必然伴隨著犧牲平等? 從希臘城邦、法國大革命到極端政...
吳乃德 策畫 俄國革命提供的啟示:政治領導人的責任重大,尤其在戰爭時期;而當一個國家處於存亡的臨界點之時,它必須祈禱其政治領袖能展現比一九一七年的沙皇、羅江科、克倫斯基更好的判斷力。 歷史提供血淋淋的教訓,小心那些充滿魅力卻無能的領導人。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好書 振聾發聵的道德之聲~人文學科的亂世警鐘 當歷史宛如時間怪獸吞吐讓人混淆的謊言, 本書痛快地揭開沾满了弱勢者鲜血的真相!
「古巴人真實的聲音,已經將近八十年沒有被聽到了。」
古巴,有兩個。
一個是加勒比海上,哥倫布所述人類雙眼見過的最美島嶼;另一個,則存在世界各地的流亡者心中,許多古巴人發誓在它們的國家獲得自由前,絕不重返。這是世界上最受管控、最孤立、散布最多政治宣傳的國家;在燦爛豔陽下流轉著狂喜與悲劇的國家。
作者安東尼.迪帕瑪在《紐約時報》擔任駐外記者長達二十二年,他的妻子是古巴女孩。身為家族一分子,他深入走訪古巴,記錄五個平凡家庭橫跨三個世代的故事。在撰寫本書的三年多期間,他刻意避開最受崇拜的神聖三人組──卡斯楚、切.格瓦拉與海明威,以不曾被聽聞過的親身故事,揭開古巴人最真實的生活樣貌。在政治最動盪的近80年中,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生存下來?他們冒著生命風險訴說,使外界得以首度聽見這些被噤聲的故事。
當逆境是常態,調適成為生存必須。
他們追求光榮。這裡有世界上最棒的海灘、最經典的蘭姆酒和雪茄、最漂亮的女人,最難以抵擋的音樂,以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反抗分子。
他們拾起碎片,想出該如何再利用。能將塑膠汽水瓶當成摩托車油罐,在廚房爐灶上加熱舊活塞來修理破輪胎;女人拆開舊電池,用裡頭的黑色糊狀物染出古巴女人都愛的黑色頭髮。
他們精通等待,等待電力恢復、等待颶風過去。無論住哪裡或做什麼,他們用自信、勇氣和創造力應對國家拋來的一切,用熱情音樂和歡快舞蹈掩飾與不幸共存。
是真實的生活,也是真實的冒險。
政局動盪、宗教信仰被挑戰、親愛的人流離失所,他們仍以古巴精神――自豪、獨特的勇氣和力量面對。憑藉不屈不撓的適應力與深不可測的變通能耐,在世界轉動中持續生存。沒有什麼能掏空古巴人對國家的情感,以及對它未來堅守的希望。古巴人仍徜徉於陽光的滋潤和自在,陽光永存在其血液裡。
作者簡介
安東尼.迪帕瑪Anthony DePalma
曾任《紐約時報》駐外記者二十二年,主要關注拉丁美洲,尤其是古巴和墨西哥,報導足跡也遍及阿爾巴尼亞、巴爾幹半島的蒙特內哥羅、蓋亞那、蘇利南等地。著作包括《此地:新美洲大陸傳》(Here: A Biography of the New American Continent)、《發明卡斯楚的人》(The Man Who Invented Fidel)、《落塵籠罩的城市:病態、狂妄與9/11》(City of Dust: Illness, Arrogance, and 9/11),後者由CNN改編拍攝成紀錄片。除寫書外,迪帕瑪持續為報章雜誌撰寫專文,並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兼職任教。
譯者簡介
楊芩雯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現居台南。譯有《蝗蟲效應》、《普丁的國家》、《製造俄羅斯》、《聖彼得堡》、《白銀、刀劍與石頭》。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