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品項 | 原價 | 售價 | |
---|---|---|---|
電子書 |
|
NT$160 | |
經理人月刊(24期) | NT$2199 |
圖解力
資訊再複雜,也能一看就懂!
成大事的祕訣:做好每一件小事 修練成功的33個細節 在NBA握有3座總冠軍戒指的球星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除了苦練球技,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小細節。每次比賽前,他會默念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演講稿,像是「重要的不是他人評論,或別人教你...
實戰OKR 自20年前Google崛起以來,他們一直實施「目標與關鍵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管理制度,它強調讓員工自主設定目標,隨時因應外界變化調整,不以成敗結果打分數,更看重員工執行過程是否有突破、進步。由於方法簡明,協助團隊聚焦最重要的事,在當今...
在新科技包圍的商業社會裡,管理者要如何抓住機會?領導力大師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曾給出解方,「領導企業不變的常態,就是擁抱改變。」一如Adobe大膽砍掉販售套裝軟體的獲利模式,改為訂閱制,帶領組織徹底轉型、擺脫低谷,至今成長突破千億市值。 這正是這次我們選出2018年100MVP經理人...
最強清單工作術 我們列清單,無非是想替混亂的生活帶來秩序,替龐雜的工作理出頭緒。但列到後來,不做的、丟失的、做一半的、無法確實遵守的情況比比皆是。為什麼?在使用任何工具之前,我們應該先學習使用方法,把列清單視為一套思考系統、工作整合系統,而不只把它當作一張寫滿未完成工作的筆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
封面故事 當Google、微軟(Microsoft)、萬事達卡(Mastercard)等跨國企業的執行長,紛紛聘請印度人;美國500大企業裡,75位外籍執行長中有10位是印度裔,從這些資料觀察,「印度出口執行長」現象,已引起外界關注。 這次主題學習,我們透過12位印度執行長的成功故事、管理經...
扭轉人生的原子習慣 每個人都有想改掉的壞習慣,如慣性遲到、晚睡、抽菸等;也有想養成的好習慣,如閱讀、運動、早起等。然而,大多數的人在戒除或建立習慣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剛開始需要克服心中的排斥感;執行一段時間沒看到成效,不知道還要不要持續⋯⋯。 習慣無法養成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用錯方法。這...
戰勝新多益 每一位想學好英文的人心中,一定有過這些疑惑:要背多少單字、記多少文法,英文才會變好? 一次解答多益相關問題,年後轉職、升遷加薪必備,戰勝新多益。
創造心流,愛上工作 一名組裝零件工人,當一件產品到他面前,他有43秒完成工作。這樣的工作每天要重複將近600次,如果要重複幾年而不厭倦,該怎麼做?這個現象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才會發生,工作者對於日復一日的任務也會產生倦怠,如果你不想因此而頻繁地更換工作,該怎麼辦? 訣竅在於,每天都替自己設...
隨著科技進步,商業世界出現愈來愈多新理論,像是行銷4.0(Marketing 4.0)、工業4.0(Industry 4.0)等,企業擁有更多「手段」獲取成功。然而,不論運用多新、多強的戰略,背後的本質都不會變──要替自身創造更多價值。 為了做到這點,基本上有兩種方法:與別人競爭,贏過對手,爭取利益...
彙整近70本勵志書,找出成功學大師沒跟你說的事 重新定義成功學 成功學經典、賣出6000萬冊的暢銷書《思考致富》作者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訪談500名各界傑出人士,將他們的成功歸納出13條法則,讓世人知道成功是可以學習的。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條,即使我們模仿成功人士...
產品經理10堂課 每一項暢銷商品背後,都有一組日以繼夜、不斷打造更好服務的團隊,而團隊中又有一位重要的領航者: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帶領產品從無到有,是一趟幾乎沒有終點的旅程,這個職位得足夠貼近顧客,熟悉他們的需求、痛點,規畫產品走向,還要懂得發揮影響力、串聯起每位夥...
做一個成就他人的領導者 「媽媽與情人同時掉到水裡,你會先救誰?」這個兩難的問題換到工作場景中,被詢問者就是那名夾在部屬與老闆之間的中階主管,每天都得體會這種兩難的窘況。
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提案一次通過 提案涉及了分析、蒐集、發想、歸納、溝通等各種職場基本能力,職場工作者如果能確實精通提案的技術,意味著你擁有清晰思慮,能直指問題核心;面對繁多龐雜的資料時,能有系統地篩選整合出有用資訊;能從不同角度反覆思索出可執行的創意;有時間、人力與金錢的成本概念...
戴上歷史的眼鏡,重新理解經典。 沒有過時的管理理論,要看你怎麼用、用在哪裡。 從歷史脈絡追溯管理學的演進。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文長慎入?!
這些年來,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發文者特別註明「文長慎入」這個詞時,有時候會讓我聯想到「內有惡犬」,彷彿是在提醒,長長的文字是駭人的、浪費人時間的,所以預先給個溫馨提醒,讀者自負後果。
長文,真的那麼可怕嗎?在這個分心的時代裡,答案恐怕是肯定的。在手機與Facebook日復一日的訓練之下,我們閱讀的時限早已變成以「彈指」為單位計算,就在手指一滑、滑鼠一點的瞬間,如果沒有一個哏、一個圖、一張照片、一段影片……,也就是一個視覺的落點,讀者的眼球立刻就無情地移開。
就算你還維持著閱讀書、報、雜誌的「古典行為」,你或許不怕長文,但是你大概也很久都讀不完,時時刻刻都會被手機或網路打斷,也許一中斷閱讀,就回不去了。
我無意在此探討人們到底為什麼愈來愈少閱讀、特別是閱讀長文。我反而是在想,如果不管長文、短文的目的,都是在傳遞思想,那麼面對這個「圖勝於文」的現實,是不是有更好的思想傳遞方式,能夠抓住讀者的目光。
2018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做了改版,希望讓這本有百年歷史的媒體品牌,能夠從網站、紙本到App,都有嶄新、一致、有時代感的面貌。
在〈如何重新設計一份175歲的報紙〉(How to redesign a 175-year-old newspaper)這篇文章裡,《經濟學人》圖像主管菲爾‧肯尼(Phil Kenny)提到,他們在網站新增了一個資料欄目「Graphic detail」,希望持續創造優質的視覺化資料主題,甚至沿用到雜誌上。「《經濟學人》一直都有用資料說故事的傳統。但是文字一度戰勝了圖像。……如今它們(圖像)又回來了。」
隨著人們的注意力愈來愈難集中,各式各樣科技設備積累的資料愈來愈多,想讓自己的想法在訊息大戰中被聽見、被看見,具備圖像思考力(graphic thinking),還能將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將是突圍而出的關鍵戰力。這兩項能力由來已久、一點都不新;只能說,能夠從龐雜資訊中理出脈絡、提出洞察的能力,將變得愈來愈重要。
資訊圖表的大師級人物愛德華‧塔夫特(Edward Tufte)在《量化資訊的視覺呈現》(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裡指出,「以清晰(clarity)、精準(precision)與效率(efficiency)的方式,溝通複雜的想法,就是卓越統計圖表的構成要件。」
而要做到清晰、精準、效率,我覺得比起視覺思考、圖像化思維、資料視覺化、資訊圖表這些「英翻中」的字詞,我覺得「圖解」這個翻譯言簡意賅,因為「解」字道出了核心:把事物剖開分解、說清楚講明白,最後提出見解,還能達到讓人理解的目的。
有句話說,「簡約是精細的極致。」(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這應該就是圖解力的最高境界了。
總編輯 齊立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